单片机系列介绍(一)
简介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相比,单片机只缺少了I/O设备。概括的讲: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它的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便宜、为学习、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习使用单片机是了解计算机原理与结构的最佳选择。
单片机的使用领域已十分广泛,如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等。各种产品一旦用上了单片机,就能起到使产品升级换代的功效,常在产品名称前冠以形容词——“智能型”,如智能型洗衣机等
[1] 。
产品分类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作为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根据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单片机大致可以分为通用型/专用型、总线型/非总线型及工控型/家电型。
通用型
这是按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适用范围来区分的。例如,80C51式通用型
单片机,它不是为某种专门用途设计的;专用型单片机是针对一类产品甚至某一个产品设计生产的,例如为了满足
电子体温计的要求,可在片内集成
ADC接口等功能的温度测量控制
电路,等等。
总线型
89C52单片机 STC12C5A单片机
按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是否提供并行总线来区分,总线型单片机普遍设置有并行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控制总线,这些引脚用以扩展并行外围器件都可通过串行口与单片机连接,另外,许多单片机已把所需要的外围器件及外设接口集成一片内,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不要并行扩展总线,大大减省封装成本和芯片体积,这类单片机称为非总线型单片机。
控制型
这是按照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大致应用的领域进行区分的。一般而言,工控型寻址范围大,运算能力强;用于家电的单片机多为专用型,通常是小封装、低价格,外围器件和外设接口集成度高。 显然,上述分类并不是惟一的和严格的。例如,80C51类单片机既是通用型又是总线型,还可以作工控用。
发展历史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51,此后在805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
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
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
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
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
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而传统的8位
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高端的32位Soc单片机
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专用
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最高端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
当代
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
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
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
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
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和
Linux操作系统。
主要阶段
早期阶段
SCM即
单片微型计算机(Microcontrollers)阶段,主要是寻求最佳的单片形态
嵌入式系统的最佳
体系结构。“创新模式”获得成功,奠定了SCM与
通用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开创
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上,
Intel公司功不可没。
Micro Controller Un stm32 Un
中期阶段
MCU即
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阶段,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展满足嵌入式应用时,对象系统要求的各种外围
电路与接口电路,突显其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领域都与对象系统相关,因此,发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电气、
电子技术厂家。从这一角度来看,Intel逐渐淡出MCU的发展也有其客观因素。在发展MCU方面,最著名的厂家当数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
嵌入式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将MCS-51从单片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到
微控制器。因此,当我们回顾
嵌入式系统发展道路时,不要忘记Intel和Philips的历史功绩。
当前趋势
SoC嵌入式系统(System on Chip)是MCU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寻求应用系统在
芯片上的最大化解决。因此,专用
单片机的发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趋势。随着
微电子技术、IC设计、EDA工具的发展,基于SoC的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会有较大的发展。因此,
单片机从单片微型计算机、
单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各种类型的完整的单片应用系统。